最近看了《学习之道》这本书,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学习元技能,妄想获得一个学习所有技能时获得额外10%经验值的被动技能。:) 本书的作者是Barbara Oakley, 她在Coursera上有一门专门的关于学习的课程,颇受欢迎。看完这本书,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。 本书的内容主要有这么几块:

  • 大脑的构造和两种思维模式
  • 构建组块
  • 建立好的学习习惯对抗拖延
  • 记忆的技巧

首先,本书告诉我们,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: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。作者把大脑的思维活动比作弹子机(就是Windows XP自带的弹球游戏)。 专注模式中,弹球遇到的碰撞物更多更紧密,所以思维活动能够接触到本来就在一起的信息。发散模式则让思维在更松散的弹子机中弹跳。 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,两种思维模式都是不可缺的。专注模式就是全神贯注的状态,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。 而发散模式具有更多的创造力,会带来更多的A-ha时刻。 譬如说,那个发现浮力定律的人,一定是先经过了专注模式的苦思冥想之后,才会在泡澡的发散模式中想出这个原理的。

了解了这两种思维后,书里介绍了一种新的概念:组块(chunk)。组块就像是大脑通过学习把一系列零散的信息整合成的一个压缩包。 零散的信息变成组块之后,它们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,不容易忘记。 并且,当这些信息被应用到的时候,占用的工作记忆也更少,意味着大脑在思考的时候能够同时容纳更多其他的信息。

组块对理解,记忆和运用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本书提供来一个三步的方法来构造组块:

  1. 进入专注模式,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构建成组块的信息上。这样大脑才能把需要打包的信息都吸取进来
  2. 尝试初步的理解,只求理解个大概
  3. 理解背景知识。这个步骤有两个方面:自下而上:练习和重复可以加固组块。自上而下:理解知识在大背景下处在什么位置,和其他知识的关联。

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对与学习都很重要。进入发散模式有很多好的办法,比如散步,跑步,跳舞,冥想,等等。 但是要进入专注模式就困难的多。因为在进入专注模式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大魔王:拖延症。 作者指出,其实拖延症是我们的坏习惯,而我们也可以养成好的习惯来主动学习。 首先,我们要了解每个习惯都有这4个要素:动机,反应,奖励和信念。 动机就是会触发我们习惯的事物,比如手机放在手边就想去刷各种timeline。反应就是我们对动机作出的反应,比如手机一有通知,就想要去看。 奖励可以是物质和精神上的。信念则是我们内心坚信的想法:可能是“玩一会手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”,也可以是“我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”

针对这四个要素,作者给出了一些建立好习惯的药方:

  • 动机:首先要隔绝那些坏的动机,比如学习之前先把各种电子产品关闭。
  • 反应:为了创造好的习惯,需要制定计划,创造好的环境,推荐Esor老师的1-3-5每日计划
  • 奖励:给予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,比如一块蛋糕(如果你不减肥的话)。
  • 信念:心理对照(Mental Contrasting),也就是想象自己获得成功之后的样子。

此外,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记忆的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比较零散的概念和技巧,这里就不再赘述。最后,我整理来一个简单的流程表格来提供一个学习的行动列表。

学习计划 学习前 学习中 学习后 记忆方法 学习外
设定学习的目标 创造学习的动机 使用番茄工作法来进入专注模式 通过提取练习来复习 使用视觉系统来记忆 良好的睡眠
时间管理:分析可用时间,制定计划 移除干扰,关闭手机 阅读的时候先纵览全局,再阅读细节   肌肉记忆 锻炼身体
    可以交叉学习不同的科目,给发散模式留出一些时间